記得第一次買房時,與我們高層住宅同期銷售的,還有幾十套聯排。4層500多平的面積,總價直接勸退普通人。
7年過去了,雖然都已有了買主,不過入住率目測還沒過半。4-5年里,多戶人家裝潢裝裝停停,我粗略可能,裝潢費用至少漲了30%。

(左邊剛入住1年,右邊4年還未完工)
1、建材成本
記得2015年第一次裝潢時,彼時水泥價格每袋10元,而到了6年後的今天,疊加降雨和疫情原因,水泥價格直接翻倍,到了25元左右。

一查近幾年水泥價格趨勢,果然猛漲:今年8月江蘇宿遷、徐州、連雲港、鹽城、淮安、南通等地主要水泥廠家,再次通知上調高標水泥價格20-30元/噸。同樣,黃沙、石子、鋼筋等建材價格也有不同程度的漲價。
普通住宅裝潢水泥、黃沙幾乎是必用品,建材單價上漲直接拉動裝潢成本。
2、人工成本
去年我想對另一套房子簡單裝潢,對外出租。對我而言,工程量最大的是瓦工部分:需要把廁所、廚房鋪貼牆地磚。
因為沒找裝潢公司,只能自己找工人。聊了幾位瓦工師傅,都無興趣做。最後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同樓層師傅願意幫忙。
與其閒聊說起這事,他解釋原因:現在裝潢市場,水瓦木油4個工種里最缺的就是瓦工。
像我這種只貼廚衛的小工程,一般工人都不願意接。即便是全屋貼磚也不一定接。原因是裝潢公司每家工期銜接很緊,他們幾乎無時間接私活。另外為了不穩定的私活,耽誤裝潢公司穩定的任務,也完全沒必要。
另外由於是賣方市場,這些年瓦工工價連年增加:從2015年25元每平增長到40多元每平。
不過能買得起4層聯排的業主,對漲價可能並不敏感。但對於大部分普通人裝潢,省下3-5萬不難,超支3-5萬也很簡單,一進一出這就差了10萬了。
精打細算還是任性選擇,每個人可以自行斟酌。根據我2套房的裝潢經歷,分享幾處可以省錢的環節:
1、戶型少改動
現代人裝潢,似乎很喜歡大拆大建,裝潢公司也非常樂意接受拆舊建新。
大多數開發商的戶型設計不說多好,但至少不差。個人認為,一套房子的戶型完全沒必要大範圍改動。需要大改,只能說明自己當初買這房子完全是個錯誤選擇。何不直接買個自己喜歡的戶型呢?
說回成本,砌一面牆人工成本,可能是磚頭水泥成本的2-3倍。砸牆需要去當地房管局申請做鑒定,而非想砸就砸。多投入的裝潢費用、申請時間、權衡砸不砸的精力,都會讓改戶型這件事看起來性價比不高。
2、什麼都用最好?
你可能聽過別人說:家里裝潢,xxx一定要用最好的。這句話既對也錯:家中暗裝潢,諸如電線、水管、防水確實應該用質量好的,因為一旦有問題,很難檢查維修。
但諸如開關面板、水龍頭等明裝部分,並不一定需要最好,選個價格能接受的即可。即便壞了,更換就是了。這就好比30元產品能得90分,而200塊的能得99分。好確實是好,但有沒有必要就不好說了。
另外,一般人對建材好壞並無深入了解,唯一能對比的就是價格。最後變成了:買的不一定最好,但一定是比較貴的。錢沒少花,東西也沒買到最好的。
建材不求最好,但求匹配自己的消費能力。
3、裝潢風格?軟裝一次性置辦?
現代人的家,不再是一輩子的固定住所。很可能你費盡精力、財力裝潢,幾年後又有了新的置換計劃。二手房的價格,一般主要看房子本身。精致的裝潢雖有加分,但溢價偏低。
運氣不好,裝潢風格很可能還是減分項:比如買家想買個簡約風,而賣家是個歐式裝潢。除非不考慮未來置換到別處,否則風格應該簡潔、少個性化裝飾。
至於軟裝,有的業主喜歡一次性購齊所有東西。這里我比較認可自己一同學的做法:
她家三室一廳,最初2個人時只給自己房間買了床。公婆有一年來過春節,她才給客臥買了床。孩子直到5歲分床睡,才買了兒童床。5歲之前一直是當孩子玩具房。
裝潢時,短時間內設計的理想規劃;入住時,可能並不符合現實需要。再加上人的審美會變,前些年拼命買的裝飾,現如今可能已經沒有看的欲望。萬一遇到個大件,連處理的地方都沒有,只能當廢品丟掉。
不如學我同學:需要時再掏錢,錢都花在刀刃上,資源利用最大化,不做不急用的花費。
>”,”state”:1,”icon”:”https://p3.toutiaoimg.com/img/developer/app/tt976ce1d10846a114/iconfb03c8c~144×144.jpeg”,”type”:1,”name”:”隨手記”,”cover_img”:””,”inserttype”:”single”,”summarycount”:””,”errortip”:””,”showerrortip”:””,”schematip”:””,”showschematip”:””}’>(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隨手記社區 無飄飄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