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立夏節氣 ,黃浦區瞿溪路幼兒園的老師們通過雲端線上的互動,讓孩子們浸潤節氣文化,開展以語言文學為載體的日常體驗活動,讓幼兒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這也是該園近來啟動的一項課題研究——「文道書采——幼兒園傳統語言文學體系與教育研究」,在幼兒生活中滲透節氣文化。
結合疫情居家的實際情況,如何通過線上方式實施家園共育,將節氣融於情、傳統潤童心呢?瞿溪路幼兒園「傳統文化項目組」開展了多次線上教研,探索疫情背景下家園共育新模式,解讀不同年齡段幼兒及家庭的興趣點、經驗點,挖掘適宜的素材,尋找切實可行的家園指導實施方式。
經歷多番打磨之後,項目組通過多元化網路平台,以小豌豆直播間、視頻連線等方式,指導家長從諺語、民俗、古詩詞等內容出發,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家長指導」和「家園共育」活動,和幼兒一起共賞、共品、共話、共吟,讓每一組家庭都能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堅定文化自信,培育理想信念。
比如,春天萬物復蘇,草長鶯飛。考慮到幼兒對於春日嬉戲的渴望,老師們在「小豌豆直播間」中融入「春天」特色,教師帶著孩子們一起畫一畫喜歡的風箏圖案、黏一黏細繩,讓宅家的孩子也能放飛心情、放飛美好祝願。
清明則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
為滿足居家幼兒的發展需求,該園集合專業團隊力量,從遊戲、運動、生活、學習四大板塊入手,設計了昆曲吟唱、吟詠清明、晨鐘暮鼓、清明三候等精彩多元的傳統文化家園滲透方案,通過家園協作落實科學育兒的目標;
前不久的谷雨節氣,項目組梳理了相關習俗內容,提升家長對「谷雨」節氣的認知,同時,為家長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育兒指導,積極落實家園共育。
家長和孩子們開展了童趣滿滿的個性化活動,在客廳里搭個帳篷、鋪上野餐墊、擺放美味食物……室內「野餐會」,也是一種舒緩情緒、放鬆身心的別樣「雲踏青」。
為此,園方還特意舉行了一次線上展示活動,由華師大學前教育學系主任張明紅教授和區教育學院張紅老師引領,浙江省及上海各區姐妹園的園長和老師共90餘人應邀參加,群策群力,共出金點子。
在老師們看來,傳統模式下的教與學因疫情改變,園方將繼續借助信息化的力量,傳頌經典,傳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