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裝潢

一個「空心」鄉村的再生:讓創意設計飄出泥土芬芳

  城市化進程讓大量鄉村人員湧入城市,農村空心化的問題隨之而來。留守的老人孩童,殘破的建築景色,曾經讓台灣鄉村「哭泣」。鄉土回歸、文化傳承,如何讓離鄉的年輕人重愛重返家鄉?如何在農村再生中調動社會力量?如何讓現代產業對接鄉村發展?從台灣台南市後壁區土溝村的變遷中,我們或許能獲得一些啟迪。

  土溝村簡介

  

  土溝村,距台南市區60多公里,面積約400多公頃,人口1600多人。早些年,這里還是有豬糞味、臭水溝的傳統鄉村,現在已成為台灣第一個「農村美術館」。

  

  和許多鄉村相似,土溝村品嘗過「空心化」的苦痛。土溝村早年是台灣冠軍米的故鄉,而後因為產業結構改變,村里的年輕人寧願艱難打拼在大城市,也沒想回到故土。勞力耕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全村水牛也僅剩一頭。村中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童。失去年輕和活力,「寂寞」的土溝村臟亂差,漸漸流露出破落之相。

  土溝村改造

  土溝能從一個遍地豬糞、處處臭水的小山村蝶變成島內小有名氣的農村美術館,和一群來農村圓夢的大學生密不可分。據土溝美術館執行長介紹,2003年,一次結緣巧合,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所研究生進駐土溝村,決心用專業所長改造這里。後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進土溝創作。

  

  南藝大學的學生,在對村民進行思想工作,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後,與村民一起,通過挖掘土溝文化內涵,發掘了象徵土溝精神的水牛和牛車,用最後一頭水牛喚起村民對自己生活價值與土地的認同。

  

  

  而後土溝村村民成立土溝村文化營造協會,發揮每個村民特長,開啟土溝村中央公園的重建工作。有木工經驗的負責技術性較高的木造涼亭,其他農民則根據自己的能力負責挖蓮花池、鋪設草皮等工作。

  

  

  還形成了獨特的決策模式——任何設計方案的決策都由大家一塊參與討論和決策,務必確定村民對改造有共識才開始。

  

  

  牛車改建的舞台

  通過對聚落公園的改造,將原本雜亂的頂土溝中央公園、下水溝活力公園、水牛公園等地重新整理,並在水牛公園中建造水牛石雕,讓農村水牛「歡喜做,甘願受」的意象得以流傳。

  

  

  為了進一步調動村民的參與性,土溝村文化營造協會及台南藝術大學的學生還組織了為村中最後一頭水牛蓋了新家活動,選擇四十年前的傳統土埆建屋,將村里六十歲以上老人的技藝喚醒,有人記得尺寸、有人準備工具,大人砌牆、孩子搬土埆,年輕人組屋架……讓所有人享受參與其中的價值與快樂。

  

  

  之後,經過十年的醞釀,由南藝大學學生自建的「田園藝攻隊」,提出建造「農村美術館」,並在2013年正式成立土溝村美術館。

  

  

  土溝村美術館並不是一個實體美術館,藝術展場散布在農村各個角落,遊客遊覽美術館需要拿著圖紙尋找,或在村民的指引中參觀,途中會經過農田、農舍等,一景一物都是農村藝術生活的大集成。

  

  美術館分為優雅農夫工廠、優雅農夫音樂工廠及優雅農夫田園野趣,只要購買了PASS卡(門票)就可參觀。

  

  

  優雅農夫藝術工廠

  鄉村的公共藝術區,是藝術家與村民的創作的藝術品。

  

  馬賽克拼貼的石雕沙發《坐十分鐘陶淵明》

  

  藝術家侯加福和居民共同創作的「石雕的小魚」洗手台

  優雅農夫音樂工廠

  

  

  創作農村歌曲為主,透過音樂,讓更多人了解農村正在發生的事。

  

  優雅農夫田園野趣

  野趣通過農耕體驗活動,讓遊客脫去鞋子,赤腳踏在土地上,感受鄉村真實的樂趣。

  

  

  農村美術館還推出單車之旅「風吹小土溝」、采集植物的「敲敲小土溝」、在安妮咖啡的「喝喝小土溝」,遊客走踏土溝,更能了解農村之美。

  

  

  將藝術滲透入村民的生活,讓村民在藝術中農作,通過美術館的建立,村民對藝術農作漸漸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們自發對土溝村的每一塊地進行藝術加工,讓藝術真正活躍於鄉村。

  

  特色鄉村廁所

  紅磚上有趣的短句

  

  利用廢棄汽車排氣管做成的「鄉情客廳站牌」,上面貼著村民的相片,矗立在土溝村唯一的大馬路上,供遊客及村民休息。

  

  

  空地上烤地瓜、悶食物的「窯」

  

  不再「坐井觀天」的井頭之蛙及水井

  

  原本用水泥做成的橋,經過村民和創作者的討論,變成了可以坐下聊天、吹風的交流處。

  

  村民的家門口,還能發現不少用生活中的小東西,搭建的裝飾藝術。

  

  村民用空酒杯排成的「品酒」

  

  很多雜亂的空地、廢物堆,通過村民的巧手變成了休息廳、遊戲區、藝術品。

  

  閒置地變公園

  稻草搭的布袋戲戲棚

  

  曾經的豬舍被修葺成「土溝農村文化學堂」,成了居民們學習、活動的場所,通過培訓讓村民掌握技能,更好的投入文化創作中。

  

  

  土溝村除了特色商店及外,閒暇之餘,村民還會自制當地特產點心,搭個棚子去路邊叫賣。

  

  

  社區文創產品

  幾年的改造,土溝慢慢變了模樣。八十多歲的老奶奶拿起畫筆,成了村里的畫家,在家里辦起了畫展;小朋友們用舊衣服紮起稻草人,點綴著美麗的田野;廢棄的木料成了木雕作品;農家院里,響起了動聽的歌聲……放眼望去,每一處都有驚喜,入眼的都是景點。

  

  吃特色美食的休息區

  

  土溝村的成功,是因為台灣自下而上的社區營造改革,全民的踴躍參與及不懈的培訓「造人」計劃。

  

  土溝農村美食館季度展

  

  

  去年是土溝農村美術館開展的第5年,這次藝術展邀請了9位藝術家前來創作,分為夏、秋兩季展出,主題是「風吹夏夏叫,雨打秋秋臉」。

  

  

  蔡坤霖用塑膠水管搭起的「土溝三路」;彭奕軒用稻田的驅鳥彩帶創作的「田地亮片」;郭俞平在日式宿舍創作的「存在的房間」等,都是今年藝術家根據土溝村創作的藝術品。

  

  

  

  通過藝術作品,描述土溝農村的古今發展,營造「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理念,讓遊客在遊玩中了解土溝村文化,這一新奇的美術館,吸引了一大波遊客。

  案例總結

  社區營造

  台灣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引入「社區發展」概念,提倡「社區營造」。不同於政府自上而下、大刀闊斧的強勢主導,社區營造是由社區草根自發組織的社區建設,強調社區和民眾自主參與,自主挖掘在地特色,規劃參與社區建設,重塑社區認同感,重建新故鄉。

  

  土溝村資訊站

  

  全民參與

  通過民主的強化,讓所有人都有參與的成就感,並在合作中強化村民間的情感聯繫。中央公園改造成功後,土溝村採取「遊說-喚醒-邀請參與」的方式,到聚落的中心點舉辦夜間交流會,用影像說明荒地改造的願景激發大家討論,堅持到內部有共識且大家願意投入後才動員一起改造,還整編出一堆具有營造環境技術的「社區工班」。

  

  

  

  培訓「造人」

  要想讓村民更好地參與,重要的是構建社區「培力」,即社區人才培訓,這也是台灣社區「造人」的重要支撐。土溝村為了鼓勵農民參與藝術空間設計,創辦畫室義務教導村民學畫,培養村民的藝術素養及繪畫能力,既能利用閒暇時光陶冶情操,又掌握了一門藝術,能更好的裝扮鄉村。

  

  

  土溝村通過自下而上的社區營造運動,全民參與鄉村改革設計,挖掘社區文化內涵,以農村美術館作為媒合藝術與農村文化的平台,與田園環境結合,發展出農村新美學,重塑最美新故鄉。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於網路,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權,請聯繫小編,將及時更正刪除。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道文旅很榮幸和您分享這篇文章!不落地,不創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歡迎下方留言分享~

  

Related posts

親子房設計巧用弧形做分區,功能與顏值俱佳的寶藏中古風之家

decoration

兒童遊戲空間設計90後父母設計的家,誰說親子宅必須可可愛愛呢

decoration

親子房設計去客廳化丨客廳留不留?5種去客廳化設計,瞬間讓家變大又變美

decoration

專注冬季室內空氣健康,防止二次污染,戴森助力健康家居生活

decoration

央美才女將40㎡住成豪宅,客廳坐擁7大功能、還暗藏儲物間和臥室

decoration

>「貧民」極簡風裝修,高顏值的軟裝全部來源網購,撐起一個家「貧民」極簡風裝潢,高顏值的軟裝全部來源網購,撐起一個家

dec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