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居亞洲第一?衛福部籲及早預防與檢測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居亞洲第一?衛福部籲及早預防與檢測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高居全球第六、亞洲第一,成為國人健康的重大隱憂。根據衛福部112年國人死因統計,大腸癌位列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統計更顯示,台灣大腸癌總體發生率不僅在亞洲名列前茅,全球排名也高達第六位,專家警告這項嚴峻數據揭示腸道健康的重要性。

知名益生元品牌糖老爹官網最近發表一篇談論大腸癌症狀的文章「大腸癌病例正日趨年輕化。」文中指出,傳統上認為大腸癌多發於50歲後,但近年數據顯示,大腸癌前兆可能在35歲左右就已出現。

文章也談到了大腸癌前兆,包括排便習慣改變、糞便中有血或黏液、排便後感覺腸道未完全排空、腹部疼痛不適、疲勞及體重下降等,這些症狀往往被忽視,導致錯過早期診斷與治療的關鍵時機。

研究顯示,超過90%的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其中,腺瘤型息肉最需要關注,約三分之一最終可能癌變。國民健康署提出預防大腸癌的「護腸四重點」,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期篩檢及確診後定期治療。

「均衡飲食是預防大腸癌的第一道防線,」營養師Emma表示,「建議每天攝取三份蔬菜和兩份水果,選擇全穀根莖類食品,減少紅肉與加工肉品攝取。」她也強調,根據研究,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文章建議民眾養成大腸癌自我檢測習慣,包括觀察糞便顏色與形狀變化、留意排便習慣改變、注意排便時是否有不適感,以及監測體重變化。國民健康署目前針對50至75歲民眾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但專家建議應提早至35至40歲之間開始進行大腸健康檢查。

「腸道健康不僅影響消化功能,也與整體健康息息相關,」文章總結道,「從日常生活選擇開始,培養良好生活習慣與定期檢測意識,能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維持身心健康。」

衛福部提醒,若發現持續超過兩週的異常症狀、逐漸加重的症狀、或有大腸癌家族史,應盡快就醫檢查,以把握治療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