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刺蝟法則」暴露人際交往中的真相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趣的定律,叫「刺猬法則」。

講的是兩只困倦的刺猬,由於寒冷而抱在一起,但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所以刺得雙方怎麽也睡不舒服。

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只刺猬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體溫又不至於被紮。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像這刺猬。離得太遠是遺憾,走得太近又是災難。

朋友之間,感情越界最紮人。距離近了,錯把毒舌當率真,嘴上沒個分寸;誤把情誼當存折,金錢往來上沒個底線,漸漸疏了關係。

親戚之間,走得太近最災難。沒有底線地八卦別人的家事,喜歡蹭點小福利;打「為你好」、「關心你」的名頭,對你指手畫腳。

愛人之間,沒有尺度最痛苦。不懂換位思考,一味地付出或者一味地索取,整天捆綁在一起,失去自我。久而久之,厭了,倦了。

心理學「刺蝟法則」暴露人際交往中的真相-指尖日報

俗話說:「人生如尺,必須有度,感情如面,最忌越界。」

不管是對朋友,家人還是愛人,若想相處舒服、長久,就務必要找到雙方舒服的距離,過猶不及。

那在生活中,具體如何保持合適又能讓雙方舒服的距離呢?

這裡有三點建議,供所有朋友參考!

傾聽自己的聲音,接納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寫過一本書叫《去19號房間》。

書中的主角是一位妻子,過著看似美滿幸福的家庭生活,人人稱羨。

有一天,她和丈夫提出想要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房間,丈夫答應了。但好景不長,這個原來屬於妻子的小房間,慢慢被孩子、親人所侵占…….

後來,妻子只好瞞著丈夫在附近的酒店裏又找了一個房間,即使簡陋破舊,但她卻覺得每天只要有幾個小時能呆在這個19號房間裏,就算什麼也不幹,都是一種幸福。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位妻子奇怪,但你可以理解嗎?

生活中,忙著照顧家人,討好同事,遷就朋友,常常為別人著想,為家庭奉獻,卻忘記照顧自己的感受。

每當有不同的意見出現的時候,總是第一個願意配合、退讓,不願意為難對方。

可是,犧牲奉獻,掏空自己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任勞任怨卻成了替罪羊,付出卻被視為理所當然,不斷地加碼提出更多要求,逐漸失去自我,疲憊不堪…….

心理學「刺蝟法則」暴露人際交往中的真相-指尖日報

回到你身上,問問自己,是不是也經歷著同樣的問題?

你有多久沒有擁有過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看書寫字的下午茶時間了?你有多久沒有屬於自己一個人的自由時間了?你悉心照料身邊所有人,那你好好照顧自己了嗎?

其實,不僅在婚姻中,在任何一段人際關係裏,我們都需要給自己一個「19號房間」,一個保持適當距離、疲憊時放空自己,獨處時陳列心事的私人空間。

而這個「19號房間」,它可能是偶爾一次的小旅行,周末給自己的一天自由時間,也可以是帶著小鎖的日記本,又或者是社交平台上偷偷記錄心事的文字。

留一個房間給自己,留一個房間給別人,更要留段合適的距離給彼此。

你忙著讓別人快樂,也要記得讓自己快樂。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先是自己,然後才是別人的家人、別人的愛人,別人的朋友。

允許自己能夠拒絕別人,不需要隱忍退讓

哈佛公開心理課《幸福課》裏說:

在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之前,你可能要先成為一個更「壞」的人,因為那更真實。同樣在保持長久的親密之間,你可能要先學會獨立和分離。

因此,在保持舒服的距離感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拒絕。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有一集,就告訴我們拒絕別人的重要性。

主角劉梅一家搬來了一個比較「煩人」的鄰居,什麼東西都向她家接,並且有借無還。劉梅一家人心裡都有意見,但礙於人情世故又不好意思拒絕,只要眼睜睜看著自家東西被「薅走」,敢怒不敢言。

直到有一次,那位鄰居看上女兒小雪喜歡的雜誌,就問小雪能不能借來看看,口頭上是借,但大家都明白,一旦拿出去,就再難取回來。

小雪立馬回絕說,「不,對不起阿姨,這本雜誌我不能借給您。」

心理學「刺蝟法則」暴露人際交往中的真相-指尖日報

鄰居沒有想到平時借東西都挺順利的,這次既然會被毫不猶豫地拒絕,便只好灰溜溜離開,從此再也沒來借過東西。

當劉梅夫妻很驚訝小雪是怎麽可以那麽痛快地把「不」說出口時。

小雪答道:「說『不』本來就不需要理由,我有權力拒絕別人。

心理學「刺蝟法則」暴露人際交往中的真相-指尖日報

顯而易見的道理,通過一個小女孩的嘴說出來,我們才意識到:

敢於說不,應該是每個人都可以行使的權力。

生活中,為了避免製造尷尬和衝突,很多時候就算面對不喜歡的事情,也乾脆什麼都不說,默默承受下來,不敢拒絕。

可是,現實是,如果你害怕拒絕別人,傷害更深的反而是自己。

正如作家蘇芩說的那樣:「人情歸人情,事情歸事情。人情事情混為一談的人,做不了大事情。

任何人都免不了社交,但也要保持自己的尺度,站穩立場,允許自己可以拒絕別人,應該負責的一個都不逃,不應該自己做的一個都不扛。

不高估人性,也不委屈自己。

時間精力可視化,你的善良要留給值得的人

生活中,遇到需要我們幫忙的事,我們常常這樣想:

這應該花不了太多時間,順手幫一下忙,應該還好吧!

辛苦一點,熬夜幫忙做一下,應該是可以忙完的吧!

多跑幾趟腿,應該這件事就能幫忙搞定了吧。

於是,時間就這樣東扣西減,變得破碎、零散,一天天下來,似乎都在忙別人的事情,難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最後自己的事情沒有做到多少。

有句話說:

一個人最寶貴的資源,不是有形的財富,而是無形的時間,一旦給出去就收不回來了。

因此,做好自己的時間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心理諮詢師楊嘉玲老師所著《心理界限》一書中提到一個「時間可視化」的方法值得大家參考。

顧名思義,就是做好時間管理,把自己每天的時間安排記下來,習慣性去安排自己的時間,反思自己使用時間的狀況,慢慢把焦點收回自己身上,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更值得的地方。

方式1:記錄時間賬

很多時候,人們總以為是自己在「過日子」,殊不知是在「被日子過」,好像每天都很忙,但又好像什麼都沒做。

時間賬,就是做好每日計劃,把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和行程寫下來,做好一件事就劃掉或者打個勾,記錄在手機備忘錄或者筆記本上都可以。

如果能堅持下來,甚至可以給自己制定周計劃和月計劃,明確自己每周、每天、每個小時如何使用,從而養成一個好習慣。

心理學「刺蝟法則」暴露人際交往中的真相-指尖日報

佐藤惠《神奇手賬》-周計劃表

方式2:時間管理四象限

有了具體的時間數據之後,可以按照緊急度和重要性,區分為四個象限: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且不緊急。

心理學「刺蝟法則」暴露人際交往中的真相-指尖日報

事情很多的時候,我們常常像無頭蒼蠅一樣,即使你認為已經盡心盡力,但仍然瞎忙一場。

按照輕重緩急決定自己的處理方式之後,效率更高,也更方便。

方式3:情緒日記

寫作這件事現在被我們過度解讀了,很多人認為是作家的事情。其實寫作沒有那麽復雜。

《不安的時候,坐下來寫》一書中,就提到一個觀點:其實寫作可以幫助梳理自己的想法,更好的看清自己,寫作過程中情緒也會慢慢平復下來,最後得以療愈。

所以,不管是在社交平台還是筆記本,甚至是手機的備忘錄,一定要給自己一個抒發情緒的「日記本」。

當你開心或者不開心的時候,都可以把你的情緒和奇奇怪怪的想法、靈感通通寫下來,不用寫太多,也不需要太規矩,但一定要心裡的真實想法。

一個人文字的表達就是潛意識裏的情緒,相信我,很多時候,你寫著寫著,氣就會消了,或者寫著寫著自己就找到解決辦法了。

等過段時間,你再去翻看那些你用情緒填滿的筆記時,你會回想到當時的場景,用更成熟的角度去看你的經歷,你一定會覺得過去的自己是可愛的。

心理學「刺蝟法則」暴露人際交往中的真相-指尖日報

時間、精力、情緒可視化,其實就是一個幫助理清自己的方式。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有多少時間和資源,知道自己真實需要的時候,他自然不會太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

面對要求,有余力就多幫忙,沒有的話,也不過度勉強自己。

清楚地知道自己才是自己小宇宙的中心,自主控制每段感情的距離和付出。

不卑不亢,不驕不躁,方得始終。

在網上看到過一個很生動形象的比喻:

<人與人就像兩個雞蛋,都帶著自己的殼,你再想跟別的雞蛋親近,也只能期望成為「一個籃子裏的雞蛋」,而不能期望成為「同一枚雞蛋」。

如果挨得太近,彼此沒有空間,容易雞飛蛋打。

一個真正獨立的人,可以在關係中感受到親密,同時也能保持獨立和自主。

這世界沒有誰離不開誰,當你距離越清晰,自我管理越明確時,就越能吸引相同頻率的人。

你們會成為彼此取暖的伙伴,而不是那紮得彼此流血負傷的刺猬。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Vodo2mfIgKITdo_kDBh9Zg

更多內容

洗臉臺的3種收拾規則

.

世界無聊,你就要成為一個有趣的人!40件可以改變生活的小事!

.

地標網通ROG Phone 7最低0元 ROG 5S獨家購現省1萬

.

數百萬人競爭泰勒·斯威夫特在東南亞唯一的演唱會門票

.

全台最美戶外婚禮場地落腳中台灣,成美文化園.THE PINE松緣會館重磅登場

.

2024梧棲57藝文季嘉年華-歡樂親子童趣 熱鬧一夏

.